×

乡村旅游 乡村振兴 乡村IP 乡村融资

保留乡村生活聚落原真性 乡村旅游规划要关注这三点

罗三炮 罗三炮 发表于2021-09-15 22:54:56 浏览619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文章转自:王高峰 奇创旅游集团

传承空间要素

空间肌理

空间肌理由民居为主的建筑、街巷、场地等实体要素构成。传承乡村的空间要素不只是单纯强调继承与延续,而是更加注重肌理要素的提取、解构与重组,从而重新塑造乡村的场所特质和空间结构:

提取:通过评估乡村的风貌特征,建立改造模型,解读典型肌理要素,并提取出街巷、建筑、场地、植被及水体等肌理要素;

解构:通过解构要素间显性或隐性的联系,寻找乡村的场所精神,在功能更新的前提下对原有要素进行转化,形成新的空间形体;

重组:在总体风格把控和细节设计中,重组解构后的肌理要素,将空间形体进行叠加,赋予乡村新的活力与功能需求。

空间肌理的传承与更新,使得乡村的空间脉络得到梳理,空间活力得到重生,空间记忆得到复活,方式最直接、效果最明显。

1631718029498.jpg空间尺度

空间尺度是人对环境的体验和感知所产生的生理和心理上的对空间大小的综合感知。它包括人与环境中的实体、实体所围合而成的空间以及实体和空间自身的比例尺度关系。山地乡村环境中,建筑、街巷、广场、院落等与人之间的相互尺度比例关系决定了空间尺度的舒适性。

根据研究,建筑物的高度(H)与街道的宽度(D)之间的比例关系会对人产生不同的心理感受,当 D/H 小于 1 时,空间内聚力较大,压抑感较强;当 D/H 接近 1 时,空间内聚力减小,压抑感减弱;当 D/H 接近2时,空间内聚力继续减小,压抑感不复存在;当 D/H 接近 3 时,空间内聚力消失,离散力加大,感受空旷;当 D/H 比值继续增大时,空间离散力随之增大,空旷感增强。

1631718036651.jpg空间界面

空间界面是指空间和实体要素的交界面,界面与尺度、肌理之间相互影响。从界面的形式性看,乡村生活性景观具有丰富的平面界面和立面界面等空间界面。平面界面包括顶界面和底界面,顶界面由屋檐、悬挑物等形成,底界面由建筑基地、广场边界形成;立面界面则包括堡坎、建筑墙体等竖向空间上的围合物。

因此,空间界面不仅是乡村文化的具体表现,也是影响乡村整体风貌的重要因素。在生活性景观的规划设计过程中要考虑两方面的内容:

整体性和多样性:要做到肌理尺度和形式风格等空间界面整体上的协调统一,避免繁杂凌乱。同时要注重各个界面局部的装饰和变化,避免单一沉闷,缺乏特色。

历史性和时代性:空间界面是山地乡村历史文化的物质载体,在形式、风格、肌理、材料等方面要注重山地特色的表达;同时,乡村是发展着的,不能一味承袭,要结合现代的艺术手法展现出地方文化的时代特征。

1631718047093.jpg营造场所环境

乡村街巷

从形式上讲,乡村的街巷空间要结合其地形,打造转折变化丰富、空间错落有致,同时又有较强连续性的街巷场所环境,体现乡村景观自组织、非秩序化的发展特征,创造多样的景观视觉感受。

从功能上讲,乡村的街巷空间应当兼具传统街巷的交通功能和现代街巷的商业功能、交往功能和体验功能。可将其按照商业型、交通型、生活型分别规划:在村落交通便捷的空间设置商业型街巷,赋予其公共属性,方便村民或外来人员买卖交易;在对居住空间影响不大的空间设置交通型街道,方便人流和物质运输而减少其对居住空间的干扰;在居住空间内部设置生活型的街巷,形成围合感较强的空间,再设置一定数量的休闲设施,为村民交流创造良好条件。

乡村广场

乡村中的广场,相当于乡村居民的室外客厅,人们不但可以在广场上休闲、交流,还可在广场上进行各类社交活动。此外,乡村广场还承担着晾晒稻谷、玉米等农作物的生产功能。因此,乡村广场要具备一定的功能性,这也进一步决定了它的规模和体量。

乡村广场的面积不一定追求大而敞,而应根据乡村规模和实际空间,因地制宜,不应一味追求广场分布的均匀性和形态轮廓的规则性。也不必砌筑围墙营造空间,而是结合街巷、建筑等营造与乡村环境高度契合的休憩空间,再配以景观小品、休闲设施和景观植物,便可为人们提供具有生活气息的公共场所。

乡村庭院

在乡村,庭院是生活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由建筑体共同围合而成,承载着乡村居民最普通的生活意向和审美情趣,如喝茶、纳凉、闲谈、聚会等。这种作为住宅和外部区域的过渡空间,开放但不失温馨,维系着山地居民的情感沟通与信息交流。

因此,在乡村庭院规划设计中,一方面要利用建筑的排列组合创造院落空间形式,如二合院、三合院、四合院等形态;另一方面还要通过引入具有地方特色的植物、小品、景墙等景观意向,突出庭院的亲和感与观赏性,营造充满乡村生活气息的活动空间。

1631718054667.jpg更新乡土建筑

旧建筑改造更新

乡村旧建筑的改造更新,在延续地方历史文脉,继承地方文化特色的同时应对乡村用地紧张的问题加以解决,充分利用有限资源,是对乡村理念的最好诠释。具体可通过转换建筑功能、重构建筑空间等途径践行这一理念。

转换功能:乡村建筑的集约利用是进行功能转换的主要方式之一。旧建筑的改造均以功能为核心,在原有建筑空间形体和框架结构基本不变的前提下,通过一些空间的隔断或合并,对旧建筑进行适当改造和更新,配置水、电、气、暖等新的功能性设施;可将有条件的乡村民居改造成乡村旅社、特色酒店、茶社等,更新其功能需求,提升其使用价值。

重构空间:主要通过改变老建筑原有空间的逻辑关系,构建新的空间组织方式,以满足新形势下乡土建筑的功能需求。

1631718061272.jpg新建筑融合设计

在乡土建筑更新过程中,要用乡村的视角和高度来重新审视其发展。在保护和恢复旧乡土建筑的同时还要根据乡村人口的增加、经济的增长及生活方式的转变等诸多因素来设计新的乡土建筑,以适应新形势下的功能需求。


客从何处来

访客